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文化资讯

当代水墨往何处去?学者相聚沪上纵论老甲大写意



2025-07-06来源: 艺术中国

学术研讨会现场

2025年5月14日,“踏月嘶风——老甲大写意作品展”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览通过80余件作品与文献,全面呈现贾浩义(笔名老甲)六十余年艺术探索的成果,这是老甲作品第一次在上海展出,引发学界与公众的广泛关注。展览将持续至9月10日。

展览由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担任策展人,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石墨担任出品人,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林明杰担任学术主持。展览开幕当日,举办了主题为“笔墨的在场与超越:老甲创作中的现代性诠释”学术研讨会。来自上海、北京及全国各地的美术理论学者、艺术家汇聚一堂,以老甲的作品为出发点,对中国当代水墨的走向展开深入探讨。

展览策展人、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主持研讨会

学术研讨会由吴洪亮主持,吴院长提到贾浩义是北京画院1957年建院以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非常有影响力的老一辈艺术家之一。在上世纪90年代,贾浩义作品的个人风格已极其凸显,在全国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创办了老甲艺术馆,今天的展览正是老甲艺术馆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合作主办。今天期待各位学者,借由老甲的艺术创作,来探讨当下中国水墨画所面临的问题。

美术理论家、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皮道坚

美术理论家、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皮道坚首先发言,他认为20世纪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现当代转型不仅是中国美术史,也是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重要事件。在近百年的转型过程中,贾浩义是“张力与表现”阶段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首先,老甲的艺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表现出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第二,他借鉴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精神过来,和写意文化传统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新的笔墨形体;第三,他的艺术里记录了改革开放之后追逐理想的时代灵魂。以此展览为起点,希望未来有更多人研究老甲的艺术。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美术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郑工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美术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郑工认为对艺术家的现代性转型分析要结合大的时代背景,同时对其本体语言进行深入研究。他认为,1978年是贾浩义现代性转型、从原有艺术模式冲出来的关键时间节点,其内在原因值得深入研究。在水墨形式语言方面,如果从笔、墨、形、意四个方面来分析,贾浩义的突破点在“墨”,他抓住了墨,但没有放弃笔、形、意。他以墨为先,把把笔、形、意隐含于墨之中,正是这种隐含,使他的墨的有了一种内在的力量。

贾浩义 连环画《艳阳天》人物形象之肖长春 41X28.5cm 1975年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上海美协原副主席,上海中国画院原副院长张雷平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上海美协原副主席,上海中国画院原副院长张雷平提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老甲摆脱了写实模式、充满动势的大写意作品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改革开放以后,他的眼界开阔了,但是不盲从,而是充分去理解、吸取西方艺术里面对他有用的东西。老甲的画远看很整体,但是近看内部的笔触、墨团以及疏密之间的关系都是经过严密考虑的。这种视觉效果,与世界现代艺术对平面的追求相吻合。同时他反媚俗,要追求自己的精神,在风风雨雨中走出自己的一条水墨道路。

老甲 西班牙斗牛 120×120cm 2007年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雷子人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雷子人谈到在学生时代就关注贾浩义的绘画。贾先生从连环画、写实绘画一路走来,在1972年突然决绝的与过去说再见,一定有他内在的动力支撑和特别想表达的东西。在他看来,老甲在建构图像时,往往选择一个动态的结构,他删掉了传统里对长线条的运用,只留下了雕塑一样的点与面,越来越像纯粹靠拢。在他的作品里,有草书的意味,或许来源于黄庭坚书法的沿袭。

本次展览学术主持、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林明杰

本次展览学术主持、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林明杰以《老甲艺术随笔》为例,指出贾浩义的思想对今天的启发。比如说老甲谈到很多东西都是因为我们思想有了枷锁、局限,自己走到一条死胡同里去了,才让我们的创作发生了很多困难。吴冠中最后一次来上海时跟我说“我过去说风筝不断线,今天我觉得这个线也是可以不要的”,而老甲早就提出“中国画是没有底线的”,这些都证明了老甲思考的前卫与深刻。今天我们面临的根本问题不是创作与技术,而是思想的启蒙,这些在老甲的思考里非常多见。海派的精神就是海纳百川、自由开放,老甲的精神与海派一脉相承。

老甲 《策马图》 43x40cm  20世纪90年代

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文汇报创意策划总监张立行

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文汇报创意策划总监张立行谈到,往往我们看很多中国画家的作品,内心比照的参照物是原来的中国画,但看贾先生的画,让我们想参照的是国外的很多艺术品,这是很不同的一点。作为海派发源地,上海也有很多不错的与老甲同龄的新水墨艺术家,但老甲创新的步伐更大。他的绘画是穿越时间的,今天仍然很新,像抽象画一样,带给观众无穷的想象与体悟空间。期待上海以这次展览为起点,吸引越来越多优秀的水墨艺术家。

上海市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美协理论与策展艺委会委员徐明松

上海市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美协理论与策展艺委会委员徐明松认为现代性不是石头里蹦出来的,可以从历史和传统的文脉当中去接续。以牧溪的《六柿图》为代表的传统里的现代性,在贾老师的作品中得到非常好的体现。观众在贾老师的作品当中感受到大的视觉张力,某种程度上是对“大美”的认知和感动,中国人尤其能感受出这种深层的、宏大的、雄浑的美学意象。这是考验艺术家功力、思想是否深厚的重要标准。

老甲 《巴特尔》283×191cm 1997年

河北美术研究所所长贠冬鸣

河北美术研究所所长贠冬鸣作为贾浩义的弟子,分享了整理贾浩义日记和画语录的感悟,他说:真正的艺术家都是孤独的,贾老师也在孤独中走向了出众。老甲在艺术思想上的贡献大于他的绘画,他上大学时就在日记里面写出“让绘画审美的范畴得到拓展”的雄心壮志。贾老师讲无论古今和东西,其实他在工笔画上也下过大功夫,他的思想经过了一个淘洗、冶炼,逐步成型的过程。贾老师非常赞赏上海的开放包容,他在六十多岁的时候曾经说过,我要搞一个全国性的巡展,首站一定是上海,他生前没有实现的愿望这次实现了。

文艺评论家、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

文艺评论家、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指出现在中国画越画越大,但尺幅大不等于格局和气场大,老甲的小画照样有大画的气场和格局。从视觉张力来说,它是一种超大力量感的超写意画;第二,老甲的笔墨中有特殊的力量感,圆笔和方笔在老甲的画中浑然一体、笔墨交融;第三,老甲把中国画里对马和牛的表现往前推进了一步,体现出写意之美、力量和速度之美。老甲把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转化为大块意气,启发今天的中国画一定要征服年轻人、要创造和现代社会相匹配的图像和图式。

艺术批评家、合美术馆执行馆长鲁虹

艺术批评家、合美术馆执行馆长鲁虹提到,贾老师的很多学术成果还没有被学术界充分认识,这个展览证明了它的艺术价值,值得进一步挖掘。他引用乔伊斯·布鲁斯基的话“所有的艺术家都不是真正的严格创新者,而是考古者”,指出贾老师从1970年代起开始对传统的泼墨、泼彩、大写意进行研究。同时,他也借鉴了西方块面的处理方法,使得他突破了传统局限,更好地与现代文化语境相谐和。老甲作品里雕塑的力度感、造型的块面感以及和现代建筑的呼应,在中国画当代转型过程中做出了具有高度的新贡献。

老甲 欢乐的草原 124x248cm 1993年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丁设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丁设首先用“概括与力量、松弛与自信、趣味与格调、形体与气场、节奏与流动、书写和意境、浑厚和灵动”几组词来形容老甲的绘画。他认为自己作为一名创作者,感受到老甲的一种力量,这是一个对本土文化自信的艺术家的作品对观者心灵的震撼。中国当代水墨不管未来往哪个方向去,都要根植于对中国本土文化的认知,这是滋养笔墨和人文精神的根基之所在。老甲的绘画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可以进一步研究探讨,为中国水墨的未来寻找一条非常好的发展路径和渠道。

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丘挺

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丘挺提到老甲是具有不断自我质疑和否定精神的艺术家,值得所有艺术家学习。他从工笔到简笔的过程,让人想到南宋的梁楷。梁楷师从贾师古,是李公麟一脉,后面变成非常豪放的简笔。与梁楷一样,老甲追求的目标也是纯然极致。从老甲的马可以看出,他追求超越于时代的精神。气概豪纵,又有着对生活的具体感受,同时画面非常讲究笔势、飞白、虚实、速度之间的关系,其扑面而来的生机活力最打动人。中国画强调程式,但更强调精神的超越,艺术本身不是目的,通过艺术形成一个自由、浑厚、大写的人,才是最终的指向,这在老甲的画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老甲 《敕勒歌诗意》 138X70cm  2012年

韩国衣恋集团文化事业部策展人白明女

韩国衣恋集团文化事业部策展人白明女深情回顾了与贾老师同行的30余年,贾老师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与生活中的朴实真诚让她一生都受用。在贾老师生命的最后阶段,手已经颤抖了,但还一直在思考艺术的发展。我们每个人都应像贾老师那样,做一粒种子,种到地下,打碎自己,结出更好的果子。希望衣恋集团收藏的贾老师的作品未来能在韩国有更好的展出和推进。

学术研讨会现场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老甲是中国水墨现当代转型过程之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他的很多学术探索尚未引起学界足够的关注与研究,值得进一步研究。希望通过这次展览,引起更多人对老甲艺术的关注,这对研究中国水墨未来往何处走,将大有裨益。(编辑 | 许柏成 图片 | 老甲艺术馆)

老甲 方笔之驹 69×69cm 1999年

责任编辑:王洁
------分隔线----------------------------